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中医药法 实施三周年视频交流会 并启动“中医药法宣传月活动”
6月3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中医药法实施三周年视频交流会,总结中医药法实施三年以来的贯彻落实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达主持会议。
2020-08-20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时间:2023-03-18 12:28:09 浏览:2073 次
•整体观念是中医思维的核心,是中医最基本的特点,而辨证论治是整体观念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中医整体观念:第一,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第二,天人合一,三观并重;第三,时空统一,动态把握。
•中医思维在诊断过程中体现在临床上,可以归纳为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五个方面,即为五辨。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是通过对患者的询问、检查,掌握病情资料,对患者健康状态和病变本质进行辨识的过程。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前辈们总结历代中医诊断相关知识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专业的核心课程,如果学完之后不能直接将其用于临床,造成所谓的理论和临床脱节,其教学就失去了意义。通过中医诊断学的学习,可以对中医思维原理有更准确的把握,掌握中医临床诊疗的全过程。
中西医临床思维有别
中医和西医都是解决人的疾病问题,其主要研究内容都是“看病”,但中医和西医的思维是有区别的,二者关注点不一样。中医更多从整体、宏观上看,所以关注的往往是“病的人”,关注人身体的变化,观察人和自然之间相适应的过程。西医更关注病本身,所以西医关注的是“人的病”。西医诊断就像通过指纹认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有特异性,通过指纹就能找到这个人。而中医诊断主要是通过关注整体特征来认人,就像我们平时认人不必去测量对方的嘴巴、鼻子的尺寸,但是看一眼就能大概知道这个人是谁,就是因为这种认人的方式是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如果把某个局部放大很多倍,反而会认不出这个人。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医在思维上的区别。
医者诊治疾病,就是观察患者是什么状态。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在通常情况下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在一定的水平上动态变化,这种状态就叫“平”。阴阳是动态平衡的过程,不能简单理解为阴阳平等或阴阳平均。当这种平衡在内外因素作用下失衡,使原本的状态脱离正常轨道,这种状态就叫“偏”,就是疾病状态。
中医关注整个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趋势或先机,叫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的就是这个先机。而西医更关注证据,通过观察证据、测量证据来诊断疾病。假设一个人在没有病的情况下,处于平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没有达到疾病的程度,但存在一些潜在的致病因素,当各种内外因素作用以后,这个状态脱离了正常的轨道,疾病就发生了。对于这样的情况,中西医的治疗方式是不同的。西医通过病理检查,可以精准诊断疾病。而中医主要是通过截断引起疾病出现的相关因素,来减少或者抑制疾病发生。
中西医思维方式不同,治疗原理亦不相同,正是源于此,有些方面西医比中医效果更好,但有些方面西医解决不了,因为它没法从根本上、病因上解决问题,而这正是中医的优势所在,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可以达到一定效果。
中医整体观念的涵义
如何通过学习中医诊断学提高临床诊疗能力,这中间有一个过渡,桥梁就是思维,中医诊断学实际上体现了中医的思维。中医学有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是中医思维的核心,是中医最基本的特点,而辨证论治是整体观念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中医整体观念:第一,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第二,天人合一,三观并重;第三,时空统一,动态把握。
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这个整体以五脏为中心,经络为联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首先,局部和整体的统一。比如人脸上长痘痘,本身是局部的问题,但从中医角度来看,长痘痘往往跟热邪有关系,这是整体的热反映在局部,而痘痘长在不同的部位又可以反映不同脏器的问题。所以,虽然是局部的问题,但反映了内脏功能的失调,体现了局部和整体的统一。其次,外部和内部的统一。中医叫作“司外揣内”,“有诸内者,必行诸外”,中医通过望闻问切采集疾病或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表现在体表的一些外部表征,就可据此推断内部问题,进行诊断。比如买西瓜,可以切开尝一下,也可以切一块西瓜进行化验,看其含糖分是多少,以此判断西瓜的好坏。但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这么买西瓜,我们买西瓜通常是通过观察西瓜的外形、问西瓜的产地、敲敲听听,这就叫望闻问切。通过对西瓜望闻问切,就可以了解西瓜是好是坏、是甜还是不甜,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的主观和经验成分,但它最大的好处是在保留了整个事物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外部表征了解了事物内部的信息。最后,中医非常强调人是一个整体,叫形与神俱。一个人的生命开端是“两精相搏谓之神”,生命就是“神”,这个生命的躯壳就是“形”,一个健康人要形神统一。
天人合一,三观并重天人合一即人和自然的统一,也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首先,天对人的影响。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季节、节气等因素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有影响的,这叫自然对人的影响。第二方面,人可以能动地适应自然的变化。比如诊脉,一年四季脉象会有相应的变化,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这是人对自然适应的过程。除此以外,中医学非常重视借助天地之间的规律和自然的现象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和规律。这点是中医特有的,我们研究中医,必须把人的健康和疾病放在天地之间,借助天地的规律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这叫“取象比类”。正是因为人和自然的统一,所以我们可以借助自然的象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即象思维。
时空统一,动态把握时空统一,即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现在研究健康,更多关注的是结构和功能的问题,比如体检中影像学的检查关注的主要就是结构和功能的问题。实际上生命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不管怎么治病,最重要的目的最终是活着,所以时间的概念非常重要。中国人特别关注时间概念,平时见面打招呼“请问贵庚”“请问高寿”等问候语都是在说时间,很少有人见面打招呼时问别人身高体重,这个身高体重反映的是空间结构的问题。包括人去世之后,讣告上写“享年98岁”,很少写“享重98斤”,说明中国人对时间概念的重视。中医认为一个人从出生、生长、发育、衰老到死亡,是一个时序的连续过程,我们叫生长壮老已。讨论健康、疾病,就必须考虑到时间因素,但现在很少有人在看病的时候把这个问题考虑进去,比如体检的时候,80岁的人和20岁的人用同一套标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健康状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我们在考虑疾病发生发展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这个问题。
中医临床“五辨”
中医思维在诊断过程中体现在临床上,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即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第一个是“辨症”,中医叫“症”,实际上是相当于西医的症状和体征;第二个是“辨证”,即辨证论治的“证”,这个“证”是对于机体在特定阶段的病理状态的概括;第三个是“辨病”,即疾病发展全过程的概括;第四个是“辨人”,即人是存在个体差异的;第五个是“辨机”,即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医辨证思维全过程,合而称之为“五辨”。
现在的中医诊断学“十三五”和“十四五”教材里都有“五辨”的内容,体现了较为完整的中医临床诊疗体系。近几年更多关注的是中医的“辨证论治”,实际上中医整个临床诊疗体系不仅包括“辨证论治”,也包括对症处理,同时还要注意因人而异,在特定的情况下还要针对病机施治,所以中医诊断思维应该包括这五个方面。只有把握中医思维,将“五辨”真正应用于临床,才能真正认清我们所治疗的“人”。(李灿东 福建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6月3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中医药法实施三周年视频交流会,总结中医药法实施三年以来的贯彻落实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达主持会议。
2020-08-20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8月27日表示,将研制出台《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对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作出整体部署,明确提出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强化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疫病防治类学科的建设,增设中医疫病相关课程等具体举措,强化中医药防疫人才的培养。
2020-08-27